量价因子在当下早已失效

在当今的量化领域,尤其是在成熟的期货市场上,量价因子基本已经失效了
为什么量价因子效果在衰减?
主要是3个原因:
- 市场有效性与因子拥挤
- 信息反应滞后
- 缺乏基本面的“锚”
市场有效性与因子拥挤
常见的指标,如MACD、RSI、boll等等,这些都是基于简单量价的因子,已经发现和使用几十年了,成为了共识,因为被大家所熟知使用,那么超额收益Alpha就会被稀释,这个就是因子拥挤,大量的资金追逐同样的信号,就会导致窗口迅速关闭,甚至会产生反作用。
信息反应滞后
量价数据是市场交易行为的结果,而不是原因。基于历史量价数据推导未来走势,本质上是基于“历史会重演”的假设。但当市场结构发生变化或出现前所未有的黑天鹅事件时,这类因子很容易集体失效。
缺乏基本面的“锚”
期货价格的根本驱动在于商品的供需基本面。库存低了、产地天气恶劣、下游需求旺盛,这些才是价格长期走势的底层逻辑。
行情因子现阶段还有什么用?
组合过滤器和timing工具
- 基本面因子决定 “做什么” (Which)—— 例如,通过库存和利润数据判断应该做多螺纹钢还是做空铁矿石
- 量价因子决定 “何时做” (When)—— 例如,即使基本面看多,也等到价格突破关键阻力位、动量启动时再入场。这可以大幅改善策略的入场时机,降低回撤,提高夏普比率。
构建高频与微观结构因子
在极短的时间尺度(秒、毫秒)上,市场的微观结构(订单簿、Tick数据)蕴含着大量信息:
- 订单簿不平衡:买一挂单量和卖一挂单量的力量对比
- 吃单方向:大单是主动买入还是主动卖出
- 波动率聚集特征
这些因子仍然属于“行情数据”范畴,但数据粒度更细,逻辑更复杂,尚未被完全挖掘,仍然存在一定的Alpha
组建多因子模型
现代量化策略几乎都是多因子模型。量价因子可以作为众多因子中的一个组成部分。
评论
匿名评论隐私政策
✅ 你无需删除空行,直接评论以获取最佳展示效果